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用于治疗痛风的三大类药物

 

什么是痛风?

痛风临床上是指一种代谢性关节炎。主要原因是尿酸在体内的关节腔内沉积,促进炎症,引起关节疼痛、肿胀或退化。

当它不发生时,我们就会忘记它的存在。一旦发生,让人比死亡还要痛苦。

本文介绍了三种用于治疗痛风的药物。

一个。止痛药

1.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是痛风的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分为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艾瑞昔布、依托考昔、美洛昔康等)和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如双氯芬酸钠、布洛芬、尼美舒利、洛索洛芬钠等)。 ,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相比,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胃肠道黏膜影响不大,但心血管风险更大。

两种非甾体抗炎药如何选择?如果痛风患者没有基础疾病,通常可以选择两种药物,区别仅在于起效速度和维持时间。比如洛索洛芬钠片,服药后见效快,15分钟左右见效。有胃肠道风险的痛风患者,如胃肠道疾病史、高龄、使用抗凝剂、联合使用激素等。如果存在上述情况,应使用高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药物,必要时给予胃可加入黏膜保护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有心血管风险的痛风患者如果选择非选择性NSAIDs,理论上更安全,如洛索洛芬钠片、双氯芬酸等,但短期使用高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也没有问题。

注意肾功能异常的痛风患者,如果在降尿酸过程中出现急性发作,应使用糖皮质激素代替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关节疼痛症状。

2.秋水仙碱:也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一线治疗药物。因为秋水仙碱的治疗窗很窄,过大剂量更容易引起毒性反应,小剂量与大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疗效没有区别。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建议小剂量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可显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秋水仙碱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是腹泻、腹痛、恶心等,如果腹泻严重,就停止服用。注意可能的肝肾损害和骨髓抑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为防止降尿酸药物治疗期间痛风急性发作,指南推荐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3-6个月。

3.糖皮质激素:当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有治疗禁忌症或治疗效果不佳,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伴全身症状严重时,应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用于抗炎治疗,快速消炎止痛。

二、降尿酸药

1.抑制尿酸生成

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都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与别嘌醇相比,非布司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降尿酸作用更强,安全性更高。过敏反应很少发生;可经肝肾经排泄,故肝肾功能不全者亦可使用。非布司他有一个缺点,就是长期服用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所以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人,需要权衡利弊。相反,别嘌呤醇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和局部血流量。可见别嘌呤醇可以带来额外的心血管保护益处。

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有肾脏保护作用,因此肾功能不全者应选择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代替苯溴马隆。

2、增加尿酸排泄

苯溴马隆是一种尿酸排泄剂,可抑制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因此,对于尿酸排泄不良的患者,应选择苯溴马隆。据研究,我国大部分尿酸高的人都是尿酸排泄不良。因此,苯溴马隆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群。苯溴马隆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肝毒性。与别嘌呤醇、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来氟米特等其他药物合用时,肝毒性的发生率会增加。 200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苯溴马隆的肝损害风险进行了警示。苯溴马隆可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生率。有尿路结石和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治疗过程中需要大量饮水以增加尿量,或将尿液碱化以避免尿酸结晶的形成。

三、碱化尿液的药物

1.碳酸氢钠片:是目前常用的碱化尿液的药物。由于本品在胃中产生二氧化碳,可增加胃内压。长期大量使用会引起碱血症,是钠引起的。负荷增加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肿。早晨尿酸呈酸性时,晚上加入乙酰唑胺,增加尿酸溶解度,避免结石形成。

2.柠檬酸氢钾钠颗粒:碱化尿液。本品不能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严重酸碱失衡(碱代谢)或慢性尿路尿素分解菌禁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