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注意,这6种药物,可能会让人“体重狂飙”

 

长胖不仅是因为吃太多

每逢佳节胖三斤

朋友们,这个春节假期

是不是在家狂“炫”砂糖橘

品尝各种年货

站上体重秤是不是发现自己又胖啦?

除了那些喜欢胡吃海塞又不爱运动的小伙伴们。有一些人,明明注意着自己的饮食和运动,结果还是长胖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所谓的“喝口凉水都长肉”,有可能是由药物引起的哦!

01 胰岛素

胰岛素可引起肥胖,其导致体重增加的机理可能为以下几方面:

胰岛素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更好地控制,从而降低了尿中葡萄糖的排泄量,这样从尿液中丢失的热量就减少了;

胰岛素本身具有直接促进脂肪组织脂质合成的作用,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首先通过肝脏,因此在到达组织之前,大部分胰岛素已被肝脏清除。

而外源性胰岛素首先到达外周组织,如脂肪、肌肉等,然后才进入肝脏。

因此胰岛素治疗时,因外源性胰岛素浓度过高使得脂肪合成增加。

胰岛素治疗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低血糖会导致患者防御性进食,从而摄入更多的热量,增加体重。

然而,胰岛素制剂中有一个例外,研究显示,地特胰岛素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低血糖(包括夜间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并呈现出独特的较少增加体重的优势[8]。

地特胰岛素的体重优势在不同的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年龄人群中均有所体现,但在某些群体中更加突出,如高基线BMI者、HbA1c改善大的患者等[9]。

02 口服降糖药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这两类药物为噻唑烷二酮类(TZDs)降糖药,均会影响内分泌系统,改善体内代谢水平,因此都有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6]。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TZDs对体重影响的结果并不一致。ADOPT研究结果显示TZDs会增加体重[7]。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在DREAM试验中得到验证,而中国的CONFIDENCE研究结果却表明吡格列酮对体重无影响,并能减小腰围。

除此之外,临床上常用的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是胰岛素促泌剂,也有增加体重的作用。

03 糖皮质激素

主要为皮质醇,长期大剂量服用会引起皮质醇增多症,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

04 孕激素类药物

1甲地孕酮

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Niagestin)是一种孕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依赖激素生长的转移性的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等。

体重和食欲增加是最突出和典型的不良反应,体重增加的发生率为81%-88%,食欲增加的发生率为53%[4]。

临床研究表明,体重增加主要是脂肪组织的增加而不是肌肉组织,与液体的积累未必有关(也就是说长的都是纯纯的脂肪)。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作用,甲地孕酮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厌食症和恶液质,可以明显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4]。

2左炔诺孕酮

该药物在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有研究指出,使用该制剂的患者,体重变化的个体差异很大,LNG-IUS并不一定导致体重增加[5]。

05 抗抑郁药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会联合会(WFSBP)发布的《国际共识声明:成人抑郁症治疗中抗抑郁药相关不良事件的监测》提及,抗抑郁治疗药物(SSRIs)治疗重度抑郁症(MDD)时,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或者肥胖。

并且肥胖还会导致患者对抗抑郁药的反应降低,服用时间长的女性更容易发生体重增加或肥胖。

所有抗抑郁的药物中,三环类抗抑郁(TCAs)药引起体重增加或者肥胖的风险最高[3]。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如苯乙肼、苯环丙胺、异卡波肼、吗氯贝胺和托洛沙酮)也会引起体重增加,其增加效应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似或较弱[1]。

06 其他药物

其他药物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

抗癫痫药中的丙戊酸钠、拉莫三嗪;

H1受体拮抗剂中的阿司咪唑、咪唑斯汀、特非那定及酮替芬等。

胖生已经如此艰难

有些事就不要拆穿

医生在开具上述相关药物时应做好用药交代,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减重计划。若患者需要对体重进行控制,则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避免引起肥胖的药物。

若患者已开始服用这些药物,并产生了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注重营养与行为疗法。限制糖类和脂肪类饮食,加强锻炼,监测体重变化情况。